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

书   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
英 文 名: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2022)
作   者:  宋俊华 李惠
I S B N: 978-7-5228-1394-3
丛 书 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治理 乡村振兴

中文摘要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总报告《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与治理新方向》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十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这一年中深挖红色基因,巩固非遗保护基础,深化理论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融入国家战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经验的非遗治理模式。我国非遗保护应进一步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加强非遗档案建设,从“新文科”视角推进非遗学科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绩效评估体系,推动非遗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

第二部分为非遗与国家发展战略。《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非遗保护发展报告》从非遗学科本位界定了“红色非遗”,认为红色非遗在培育文化认同、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展、问题与对策(2018~2021)》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切实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西部乡村文化开发利用水平不足、农民“弱参与”是当前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应巩固深化非遗保护制度、加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力量,从制度保障、动力牵引与主体效能等方面寻求突破。《城市治理视野下的非遗保护实践》提出,非遗保护与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命题。从具体实践看,主要表现在非遗讲好城市故事、助力城市更新、服务城市基层治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四个方面,存在各方角色定位不清、城市非遗传承设施平台落后等问题。《文化基因与非遗文化基因研究论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基础,结合基因理论、文化基因理论,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ICH-cDNA”界说,认为可通过渐序性逻辑对非遗文化基因进行解码研究和基因谱系绘制。

第三部分为非遗理论研究。《非遗在社区研究》考察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情况,认为它在调动社区民众参与非遗保护、构建非遗关联网络、营造非遗空间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是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可行路径,但仍需梳理“非遗在社区”所蕴含的保护理念,加快非遗的社区赋权、利益相关人合作机制建立,加深对非遗关联网络认识,发挥非遗及其相关人与物的能动性,建立非遗实践“内生机制”,健全“移入型项目”保障机制。《元宇宙视域下非遗数字化形态探究》结合元宇宙概念,根据应用中是否存在交互,可将非遗元宇宙的应用形式分为数字再现和虚拟在场两种,其中数字再现的应用又可根据信息的完整与否分为降维投影和多维模拟两种。文章指出,非遗元宇宙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应用形式为降维投影,面临着缺乏系统规划、技术不成熟、应用门槛高、缺乏代表性应用、资本绑架以及理论的深化革新等风险和挑战。《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广东省8所高校的非遗课程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对接传统师承方式的新路径,提出存在非遗学科主体性不强的问题,需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位一体”推动非遗学科体系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住乡愁”》从文化记忆角度分析,保护非遗就是留住乡愁,而多种形式的活动、节日仪式、乡村记忆工程、国家文化公园等将非遗融入生活,让人们记住乡愁。

第四部分为非遗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融合媒体》指出非遗运用融媒体多渠道传播传承成为必然,但这并非渠道的叠加,需要更多深入研究为其发展助力。

第五部分为附录。

<<
>>

文章列表

总报告

非遗与国家发展战略

非遗理论研究

非遗的利用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