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 | ||||
英 文 名: | ANNUAL REPORT ON BOOM EVALU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CONSUMPTION DEMAND (2011) | ||||
作 者: | 龙东林 王亚南 祁述裕张晓明 | ||||
I S B N: | 978-7-5097-2530-6 | ||||
丛 书 名: | 文化蓝皮书 | ||||
关 键 词: | 中国 研究报告 2011 消费 文化生活 顾客需求 |
在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中,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切可量化成果一并纳入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标准统计,综合体现为统一的文化生产统计数据。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追逐”在各地之间愈演愈烈,甚至已经成为早年“GDP总量崇拜”的一个新生变种。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国共识,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多方面的民生发展指标,“十二五”规划明确降低了GDP增长指标。由此而来的一些合理逻辑推论就是,文化发展方式是否也需要转变?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文化发展成效?既然单纯的“GDP总量崇拜”已被抛弃,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追逐”应该怎样破除?
文化生产的实际成效需要在文化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验证,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只能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生产的终极动力必然是消费。中国从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得来的宝贵启示在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长期遵循的基本国策。文化领域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民生至上、均衡优先为基本原则,拉动文化内需,扩大文化消费,改善文化民生,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在增进广大城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历经数年,研制推出“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秉承“协调发展”和“均衡增长”的理念,测算全国及各地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指数,实现用可比较的文化民生指标评价各地文化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体现出目标终极检验的性质。本项评价体系基于国颁统计数据演算得出的各类测评结果,包括历年各地横向比较的景气指数先后位次、若干年间各自纵向对比的景气指数升降程度,地区之间和年度之间的演算通约性和数值可比性一目了然,而且可供进行重复验证。
测评演算表明,全国文化消费需求在“十五”期间高速提升,其中城镇文化消费的增长大大高于乡村,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十一五”以来全国文化消费年均增幅明显下降,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更是显著下降,城乡差距加速扩大;“十五”以来九年贯通考察,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滞后于全国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总消费增长,尤其受到“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的严重挤压;2009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明显回升,景气指数略有提升,扭转了连续三年下滑的态势。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依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把文化生产增长置于文化需求提升的终极目标检验之中,以广大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增进来衡量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应当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首先应当成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当前应对之策包括:(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使之进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2)完善社会保障,破解文化需求的“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3)实行转移支付文化消费直补,弥合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在“十二五”期间,一方面,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应当与经济发展、民生增进实现良好协调;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与全国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实现良好契合。为此,本项评价体系专门对“十二五”期间经济、民生与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协调增长,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与文化产业生产发展之间的协同目标展开预期测算,并以此衡量中国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