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创新驱动发展:理论、问题与对策 | ||||
英 文 名: |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THEORY,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 ||||
作 者: | 齐建国 李文军 | ||||
I S B N: | 978-7-5201-1646-6 | ||||
丛 书 名: | |||||
关 键 词: | 劳动价值论 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新常态” 创新体系构建 社会福利理论 |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全面理解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作用,深入分析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面临的其他障碍,制定针对性对策措施,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束缚,全方位推动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创新不断深入发展。
本著作得到2014年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GXS1B003)和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研究”(项目编号:IQTE-2017-08)的支持。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总论,系统总结影响创新发生发展与绩效的动力、激励、制度、投入和文化等五大方面问题,提炼归纳了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措施。第二至第四章为理论基础专题报告。第二章“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渊源与演进”,就创新理论的渊源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提法的由来与演变、“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逻辑等三个方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渊源与演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第三章“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福利理论分析”,对创新驱动发展产生的社会福利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讨论。第四章“劳动价值论与技术创新”,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原理,结合美国知识经济背景下剩余价值的创造,提出对技术创新创造价值分配的新认识。第五章“经济‘新常态’与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迫切要求。第六章“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阐述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第七章“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分析”,对创新驱动发展涉及的制度内涵及功能、我国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八章“创新驱动发展的文化影响”,从文化对创新发生的作用机制、中国文化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西方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媒介生态对创新文化的影响等角度剖析了文化因素对创新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创新环境的文化建设问题。第九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分析”,基于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十章“案例:中国碳纤维产业创新与发展的症结及应对”,以碳纤维行业为案例,在对比国内外行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碳纤维行业创新与发展的症结,并提出了促进其创新与发展相应对策,为宏观视角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提供行业证据和补充说明。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多方合力,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解决短板问题。为此,本书提出如下具体对策。第一,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第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安排。第三,建立面向专家和市场的科技规划和实施体制。一是建立专家和市场决策的科技规划编制方式;二是改革科技项目申报和实施组织方式。第四,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增加并扩大专利保护客体范围;二是完善建立绿色专利审查制度;三是完善对违法侵权行为的处罚制度;四是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第六,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新模式,鼓励搭建创新联盟,支持融合创新。第七,完善形成以科研人员激励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一是大幅度简化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管理;二是改革科研费用报销和预算执行方式;三是提升科研人员的劳动报偿和智力补偿比重。第八,逐步建立科研人员自由流动制度,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一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和统筹改革;二是促进科研人员与行政彻底脱钩;三是探索建立科研人员灵活就业和强制流动政策;四是重新设计留学生政策和完善人才回流政策;五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科技移民政策;六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第九,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一是着眼创新驱动加快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二是着眼放松产业规制加快建立完善市场准入限制和投资负面清单制度;三是着眼技术溢出探索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第十,建立多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第十一,培养创新文化基因,塑造创新文化氛围。一是倡导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观,培育创新的文化基因;二是充分利用媒体,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三是从教育入手,积淀挖掘社会创新潜能;四是创建创新文化生成与发育的良好平台。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完成,各章节分工如下:齐建国(第一章第一至三节,第三章,第四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七章第二至六节);李文军(第一章第六节,第六章第四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二、三节,统稿);赵京兴(第四章第一节);彭绪庶(第一章第六节,第九章第二节);王红(第六章,第九章第一、二节);郭瑞东(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章);蒋建军(第四章第三节);宋燕琍(第一章第五节,第八章,第九章第五节);赵建军(第九章第二节);吴军(第九章第四节);王北亭(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