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多元文化与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 | ||||
英 文 名: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Sino-U.S.A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ckground Multiculture | ||||
作 者: | 朱海龙 | ||||
I S B N: | 978-7-5201-1891-0 | ||||
丛 书 名: | 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 | ||||
关 键 词: | 美国 中国 对比研究 大学生 品德教育 |
毋庸置疑,多元文化已经是当代不可逆转的文化生态,其影响力早已随着全球化的推波助澜突破了一国、一族的有形边界,悄悄渗入无形的心理疆域,而隐匿于多元文化背后的价值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弱化了大学生应有的道德价值判断,令他们常常陷入似是而非,不知其可的纠结境地,热衷做“好好先生”,凡事皆可的大学生有之,力主“排斥一切”的具有文化极端主义倾向的大学生有之,宣称远离“烦心”的道德价值抉择,沉溺于“快乐至上”的也有之,由此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接踵而至,成了游荡全球的“道德病”,不但影响了社会道德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国家意志的传承,也滞缓了大学生幸福人生的建构,于是,中国这个有五千多年深厚文化积淀的东方古国和美国这个缺乏文化传统却具有惊人文化生产力的大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道德教育重塑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启了21世纪道德教育改革的征程。
有鉴于此,本书紧扣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多元文化为语境,以价值和行动为主要线索,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德育的当下境遇、内容、体制、方法和效果进行全面比较,客观分析二者的优势与不足,力图发现摆脱大学生德育低效的规律性方法,以便促动德育实效性的提升,也为我国建构适应多元文化时代、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道德教育新模式提供可鉴之策。笔者认为,步入21世纪后,中美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都在向德性伦理方向明显倾斜,以发源于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价值为精神主旨,力主恢复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价值,使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具备应有的生活气息和本真的文化态度,满足大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抵御价值相对主义的“瓦解”效应。同时,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也给中美两国的德育交流、比较、学习、借鉴提供了有效平台,中国可以借鉴美国“接地气”的道德教育模式,学习法制先行的德育理念,美国则能体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为滋养本国大学生的文化资源。二者理应在比较中发现不足,互通有无,而这也是中国未来建构以大学生最终幸福为终极价值目标,以道德核心价值为主旨,高校、家庭、大学生和社会密切联合,颇具开放性、灵活性、亲和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模式的必经之路。
本书共分二篇八章,其中价值篇三章,行动篇五章。
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内容和目标,梳理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提出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多元文化语境下价值相对主义的解构功能令道德绝对价值渐行渐远,却让道德核心价值与大学生作为“人”的应有地位逐日陨落,急需道德教育破解困局,经过艰难的价值跋涉,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不约而同地迈向了追求德性、恢复“人”性的改革征途。
第三章,通过对中美不同时期三个重要德育文本的微观分析,清晰把握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方向:恢复大学生作为“人”的应有主体价值,通过道德教育造就他们的幸福人生;回归源发于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价值,使其成为引领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精神主旨。
第四章,中美都以切实的德育改革行动积极回应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诉求,尽管两国道德教育从内容到体制都呈现“有形”与“无形”的差异,也有着各自的不足,质疑和阻碍一直与改革行动如影随形,但中美始终在革新进程中不遗余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第五章,讨论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相互学习借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国理应秉持批判与反思的态度互通有无,无论是“接地气”的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还是倾心于价值超越的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现实中都值得对方省思和借鉴,它是促成双方提升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第六章,基于假设的实证研究,实验假设源自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价值“仁”“礼”“信”,不但中国大学生认同,美国大学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可,二者呈现相关性,实证研究运用自编问卷,经过对大样本的中美大学生施测,证实了相关假设,说明我国的道德核心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绝对意义。
第七章,明确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模式建构的现实动力和心理动力因素,提出结合自身特色并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努力实现适应多元文化的时代需求,以高校、家庭、大学生、社会密切联合为主要特色的新德育模式的设想。
第八章,展望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前景,把握道德现实和道德理想的结合点,在追求大学生幸福道德人生的遥途中需要始终怀揣道德理想,永不停息地奔走在尚未完结的漫漫征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