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通过新一代人、平台和项目建立中美互信

书   名: 通过新一代人、平台和项目建立中美互信
英 文 名: BUILDING U.S.-CHINA TRUST THROUGH NEXT GENERATION PEOPLE,PLATFORMS, AND PROGRAMS
作   者: 中美构建互信与增进关系双边委员会
I S B N: 978-7-5097-6446-6
丛 书 名:
关 键 词:  双边关系 新一代人 平台和项目 中美互信

中文摘要

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民间来往之密切史无前例。两国领导人定期会晤,明确表达了推动双边关系向前发展的态度。但是,两国之间的重大分歧充斥着报章头条和各类民调,显示了两国人民互相尊重和信任之不足。总之,两国接触愈繁而信任愈少。我们当下并没有力推建立互信。

为应对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两国互信十分关键。在诸如网络安全、市场准入和地区争端等分歧议题上我们如欲取得进展,应尽可能构筑稳固的互信基础。

中美互疑的原因主要如下: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带来的巨变需要时间适应;两国在历史、价值及政治体制方面不尽相同;交往开放度和诚意不够;为在国内政治上捞分而给对方造成负面影响等。

双边委员会发现两国关系在实践和理论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两国对北京—华盛顿之间的官方对话机制投入的资源和关注很大,却忽视了对人文交流的支持。如果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财力和媒体支持,会使两国彼此认识更深入并更加相互信任。在中美之间缺少更多创新性和包容性项目的情况下,在消除大的战略以及经济分歧方面是很难有进展的。

双边委员会由双方在政治、外交、经贸和通信领域阅历丰富的资深专家组成,他们对中美关系有深刻认识,此前已在加强双边官方与民间交往方面做了大量贡献。两年来,双边委员会深入研究中美关系、两国民意、互疑原因及交往在建构信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等。通过举办与在任和卸任官员、资深学者和民间领袖、媒体等的会议,对于获得更大互信将面临的困难,我们增进了认识,对于如何克服之也有了深入看法。双边委员会由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院长ErnestWilson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及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先生领导。

本报告将阐释中美关系为何重要,以及为何亟须采取措施逆转正在上升的公众疑惧。报告亦将提出建立互信、增进两国关系的步骤,包括两国领导人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之后,在当地跟进举办的一个经济、教育、慈善和地方团体高层领袖会议,以夯实构建信任方面的合作进程。

当前,各界集中关注的仅仅是中美之间的分歧(媒体关心的是领导人如何解决棘手问题),这妨碍了对于双边关系及其进展、现有合作积极意义的理解。这些合作旨在应对共同挑战(领域多样,包括对抗疾病、减少污染、改善城市生活治理及灾害应急响应等),并更进一步培养相互了解和信任。最新的《中美未来十年经济关系》报告即为一个中美学者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团队顾问包括诸多卓越的前政要及商界与民间领袖。该报告并没有忽视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问题,而是强调两国经济关系的交叠值得赞赏。类似的中美之间的日常交往理应得到政界和媒体的更多关注。

我们相信,更均衡地发展两国关系势在必行。我们呼吁:

●在“二轨”上增加投入,两国有影响的学者,包括官员在卸任后举行非公开会晤,以研究那些困扰双边关系的甚至非常棘手的问题。双方的这些团体可以开拓思路,不仅围绕通常意义上的官方“一轨”做文章,集中探讨长期发展而不关注短期“成果”。

●更广泛地支持以及宣传次国家、非政府层面来往与合作的广阔空间,尤其是以青年为对象、采用新技术与组织平台开展的类似活动。

报告无意贬低传统“一轨”外交——中美两国官方的高层访问与对话——的意义,毫无疑问,“一轨”对话必须继续。关键是,应对“二轨”与次国家、民间项目中阐发的理念与立场给予理解,并应酌情将其中部分内容纳入“一轨”中的北京—华盛顿对话。高层领导人角色同样关键,但同时应需凸显成功的次国家/民间合作,以吸引媒体的注意。加强中美合作现状和优势的共识,将培育更大的信任,在应对双边关系中的困难议题时增强两国的承受力。

现有交流一览

两国政府、市场和民间团体等机制交往的量级与深度史无前例。本报告分析了外交、媒体、教育、文化、商务及民间交流六大领域中的双边行为。

外交两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密切交流的渠道,包括国家首脑、部长与其他官员的频繁常规会晤。但是,这些交往通常更多是礼仪性的,多为重复既有立场。

媒体这一领域的投资拓展速度非常惊人,但是对于两国社会影响有限。尽管美国的生活、消费类杂志在中国确实大受欢迎,但是很多公司在新闻采编、媒体准入方面受限。中国机构并未面临类似挑战,但其在美国的受众相对较少。

教育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交往影响来看,教育领域也许是进步最大的。大量的学生、教员和研究人员从短期或长期项目中收获颇丰。他们分享知识、完成合作项目,传递成果。尽管在中国学习的美国人数增长较快,但(数量)仍远不及中国留美人数。

文化从第一次乒乓外交到文艺界精英的访问,文化交流收获了媒体关注并广受赞誉。美国电影、电视、音乐和电子游戏在中国市场已站稳脚跟,大受青睐。中国文化元素在美国行销也颇为顺利,但多数商业性的文化营销在美国不太成功。两国丰富的多样性文化资源窗口尚待进一步拓展。

商务公司与企业法人在其他领域也有代表。贸易投资2013年增长迅速,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相互依赖性很强。双方克服了许多障碍,经济联系是两国关系稳定的基石之一。同时,双方在市场准入、规则透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摩擦也在逐渐升温。双方的企业在这一领域交往大有潜力,但是就现状和资源来看,双方并未尽全力促成更多交流。

民间民间团体和行会的交往有序而频繁,在目标、范围、持续性和影响方面各有千秋。这些交流非常需要资源投入,即使其中最活跃者也需要更多关注。中国政府已赞助并持续投入资金给某些领域的非营利组织,促成其与美国同类组织加强联络。中美在对方国家中的利益非常大,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尤其美国在华利益增长十分明显。虽然短期访问明显较多且双方接触受制于机会和语言等,但是两国日均来往人次已过万。

尚待研究:新生代、平台与项目

委员会呼吁更全面地拓展两国现有交往。我们相信,中美各级政府、机构与组织之间的“二轨”讨论和“下一代公共外交”应受到鼓励并获得支持。

上文已提及新近关于基金会赞助“二轨”讨论中美经济关系并发表报告的相关事例。除经济领域外,网络安全、领土争端、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皆有类似需求。各类基金会可以组织临时或固定的小组,促进非正式的坦率意见交换,讨论建议、关切及任何进展的可能途径。这种讨论的积累可以深化了解,建立信任,若其理念和精神能充分传达给政策制定者则尤佳。评估这类公开渠道的交流探索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促进跨太平洋的机制性联系,以及为传统“一轨”对话“拓展可能性”。

我们呼吁的“下一代公共外交”紧扣中美两国年轻人对于彼此的积极看法,包含中美两国之间交往合作的新型技术与组织平台。虽然两国主流对彼方的态度略显悲观,30岁以下人群却半数抱有正面印象。虽然双方政府在增加对年轻人留学海外的资金支持,但这一积极信号还需要时间被公众广泛认知。这仅仅是开始。虽然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在海外求学的机会,但是他们可以加入学习他国风土人情的行列;借助科技的迅速发展,他们也可以与外国人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引导这一新生代力量的基本原则。

各领域的领袖与团体应支持任务导向的交流与合作,制定现实目标并努力使其达成。

这类合作已经在学界广泛开展,致力于解决双边日常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但中美之间在携手应对问题、共同发展和应对挑战上还有广阔空间。经验是否异地适用并非主要问题,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经验是可以变通的。各方合作成果可能才是重点。动员能力和跨界专业意见可以带来创新和突破。

这些活动大多是“自下而上”的,但是两国领导人应对此类地方性动议予以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参与和对方的跨洋合作。对这类尝试及其成果予以关注,有助于转变人们对中美关系所持的消极立场,使更多公众支持消弭两国分歧。

重点吸纳年轻人参与这类活动,利用好新交流合作平台。

研究表明,若中国和美国公众接触彼方机会更多,对彼方的印象会更正面。频繁深入的交流产生互谅互让,这也是更大程度互信的前提。亦有调查指出,中美两国30岁以下的民众明显对彼此印象更好,对两国关系未来的看法更积极。这也许部分归因于年轻人有机会成为交换生或者更易掌握外语,有更多渠道了解彼此的相关信息等。

因此,对青年一代交流合作的资金支持可以同时收获长期和短期效益。年轻人是社交媒体最忠实的用户群,所以双边关系的信息可以在这里进行展示。这一目标受众惯于使用新的传播平台,而这类平台又可以免受费用、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因此新的项目应该利用之并与其结合,这将不仅为双方合作提供便利,同时也为项目本身扩大了关注度和效益。

若想使两国关系更海纳百川,仅仅将目标局限于年轻人是不够的。两国关系事关双方人民福祉,创立并支持涵盖两国各阶层、地域和民族的人民交流项目非常必要。

搜集并公开两国交往合作的信息,甄选最具影响的项目并突出其成功要素。

中美两国大部分民众除了知道两国之间贸易额巨大、双方政府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之外,彼此所知着实相对有限,对两国合作化解分歧的方式更缺乏了解。如能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关于双方迄今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数据库,对于希望了解这些行动及其影响的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新闻界等都将有很大裨益。此外,若希望参与或者支持相关动议,或者希望进一步扩展相关项目,这样的数据库也是有益的。

双边委员会并不局限于研究和发布报告,它已经参与公开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将为中美交流与合作相关信息提供溯源,并存留深化了解促进合作的各种活动。

第二次安纳伯格庄园峰会

两国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的非正式深入讨论大部分热烈坦率且富有成果。基于这一成功范例,BNC将邀请有影响的商界、基金会、文教、媒体和社区领袖于2015年齐聚安纳伯格庄园,基于本报告筹划项目,围绕下一代公共外交使更多中美两国人民参与到构筑信任的合作中来。

本报告建立在许多研究人员与机构关于促进两国关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感谢他们以及其他诸多机构、个人对我们的支持和慷慨共享。虽然他们可能并未赞同我们的所有研究结论和建议,但我们欢迎各界的后续反馈。

时间至关重要。双方现有的交流渠道并不理想。在关键议题上欲取得进展,互信作为其前提条件却正遭削弱。双边摩擦会腐蚀这种互信,并引发更多有害的冲突。

这类冲突并非不可避免。中美之间当下交往之深哪怕在不久前亦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有信心让更多人参与持续性的双边交流,并宣传好这类合作的进步与成果,大大增强双方的了解和互信。也许这方面工作的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但其长期收益大有可期。我们需要使当下已经开始的工作更为人所熟知,更应使青年人等多被吸引进来。我们必须现在就开始努力。

本报告及更多委员会相关信息请参见:uschinaexchange。usc。edu。网站同时提供各类中美两国的交往资讯,您也可以获悉如何参与增进两国相互了解的相关行动。非常期待您的反馈。

<<
>>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