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发展问题研究

书   名: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发展问题研究
英 文 名: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youth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regions of southwest borderland studies
作   者:  李雪岩 龙四古
I S B N: 978-7-5097-4392-8
丛 书 名: 研究系列
关 键 词:  研究 民族地区 西南地区 青年 边疆地区 归国华侨

中文摘要

在广西、云南等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除了居住有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人口,还居住着一个特殊群体:归侨,也叫“归难侨”,或叫“难民”。他们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政治风波影响而被迫回到中国并被政府安置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

1949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先后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排华”浪潮,并相应导致了三次华侨归国高潮:第一次是1949~1954年间的“排华”,其中以马来西亚“排华”为主,共有约2万名华侨被驱逐出境。当时,回到中国的归侨大部分由中国政府本着“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方针安置到原籍(主要是农村)。第二次是1960年前后,印度尼西亚发生“排华”事件,仅1960年就有约8万名华侨被驱赶回到中国。当时,回到中国的归难侨大部分由中国政府本着“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针安置在兴建的41个华侨农林场和3个华侨工厂。第三次是1978~1979年的越南“排华”事件,导致200多万名华侨离开越南,其中有超过28万名归难侨回到中国。当时,回到中国的归难侨大部分由中国政府集中安置在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归侨安置场(另有一部分被集中安置在广东等其他省份)。

当前,广西有归侨侨眷共约138万人,其中归侨约18万人。在18万名归侨中,约有13万名集中居住在22个华侨系统的农林场、10个林业系统的林场和13个农垦系统的农林场,另外约5万名则分散居住在全区各地的农村原籍(包括比较集中的广西北海市侨港镇和防城港市企沙镇华侨渔村等)。云南省共有归侨侨眷50多万人,其中归侨约8万多人,主要集中居住在13个华侨农林场。

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近200万名的归侨侨眷群体中,约有110万名青年归侨侨眷。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就业和创业的关键时期,这个群体的发展对他们自身非常重要,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也很关键。

为了帮助这个特殊的归侨侨眷群体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侨务政策,包括一些特殊的帮扶政策,如华侨农林场的两次重大改革,并于1990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上政策在一定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随着时势的变迁,中国的侨务政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归侨侨眷的发展面临新的难题。与此同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归侨侨眷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时代优势。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具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区位优势,还有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两廊一圈”与“一轴两翼”等区位优势,并有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优势。

当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归侨安置场发展面临困境;二是华侨农林场体制改革进程相对落后;三是归侨安置场基础设施落后;四是归侨侨眷群体贫困问题较为严重;四是归侨安置场普遍处于“文化孤岛”;五是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非常有限。

同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一是具有“跨文化”优势,二是具有语言优势,三是具有跨国亲缘优势。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要发展,需要紧密切合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政策优势,发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自身的优势,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在教育方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面临一些问题:基础教育方面,主要是设施落后;职业教育方面,主要是家庭贫困,并缺乏针对性;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由于找不到工作,“读书无用论”尤其严重;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父母文化低,甚至不认识中国汉字,难以承担家庭教育辅导的功能。要发展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教育,需要首先保障归侨安置场子弟享受公平的基础教育,完善归侨子女的教育扶持体系。其次,宜探索设立面向归侨侨眷群体的出国留学资助项目,包括设立政府公派出国学外语基金,设立政府公派留学东南亚基金,深入推进跨国联合培养模式,简化出入境求学的程序。再次,宜探索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华侨大学。

在就业、创业方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面临一些问题:归侨安置场就业体制变迁和“人情社会”特点导致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就业陷入困境。要帮助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就业,在华侨农林场内部就业渠道方面,宜确立“归侨侨眷优先”原则;归侨安置场土地承包经营方面,宜确立“场内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归侨安置场的第二、三产业,以促进就业;拓展跨国就业渠道;探索实施“探亲访友”工程,促进他们利用跨国亲缘开拓跨国就业。

在社会保障方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他们的社会保障权利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外,既不能享受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又不能纳入越来越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住房保障问题更为突出。要帮助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需要树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权利意识,完善归侨安置场社会保障的体系管理,实行归侨安置场社会保障的属地化管理,并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要发展,除了教育、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障等三个主要方面,还需要在其他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归侨安置场“体制融入地方”和“管理融入社会”,加强归侨安置场的土地确权和权利保护,加强社会捐赠,采取必要的归侨原居住国财产保护的外交行动。

另外,为了帮助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发展,有必要结合优势,探索归侨安置场的经济发展路径,确立品牌发展战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归侨安置场有其自身发展优势,包括跨国文化、跨国亲缘、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区位后发优势。归侨安置场经济发展品牌战略,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恰当选择承包经营和规模经营的分工,大力发展归侨安置场第二、三产业,引进人才。另外,要在“侨”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品牌经营路径。

要更好地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的教育水平,还需要从整体上探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其中,教育区域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为此,需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实行教育免签证制度,全面实施政府公派出国留学东南亚项目。另外,针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的语言优势,需要改革当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品牌战略,并实行“国家公派出国学外语项目”。

<<
>>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