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 | ||||
英 文 名: | |||||
作 者: | 蔡昉 张车伟 | ||||
I S B N: | 7-80149-347-8 | ||||
丛 书 名: | 人口绿皮书 | ||||
关 键 词: | 研究报告 中国 农业人口 2000 人口控制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连续多年实现了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这表明中国人口发展跨入了低生育率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到1999年9月30日,估计中国人口总体规模为125800万人左右,由此看来,本世纪内(无论1999年是否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后一年)中国人口不超过13亿已经成为事实。
但是,中国人口变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转变存在大约20年的时滞,也就是说,农村人口变动的各项指标滞后城市人口20年左右。人口变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口问题的性质与特点在城市和农村的表现大相径庭。城市人口问题主要是如何迎接老龄化的挑战,其本质是因年龄结构变动而带来的问题;而农村人口问题则依然表现为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这种压迫一方面体现在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在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劳动就业和各种资源带来的沉重压力,农村人口问题因而在本质上仍然是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维持在70%左右,这就决定了当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仍然是农村人口问题。
在描述了中国人口转变的上述特点和农村人口问题的本质之后,本报告在第二部分从制度变革、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生育观念、性别角色和婚育模式等几个方面,对产生农村人口问题的深层次社会和经济根源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农村人口问题是一定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其解决从根本上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农村人口问题的“发展”属性决定了其解决必须从发展着眼。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包括人文方面的进步或者说人口素质的改善如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及健康状况的改善等。基于这种认识,本报告在第三部分从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的角度为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开出了一剂处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加快农村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经济学良方;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来看,投资于农村的教育和健康,提高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并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源动力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根本之举。
为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开出的经济和人文处方体现在政策层面上则要求政策的整合。这就意味着农村人口政策不能继续就人口论人口和就计划生育论计划生育,而是要把人口问题放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加以考虑和解决,把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政策整合到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之中。为此,本报告提出了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新思路:①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三为主”、“三结合”;②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农村政策,如在农村各项政策如土地政策、扶贫政策、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政策中充分考虑到人口问题,使这些政策更加有利于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③建立农村“需求导向性”的社会保障体制;④充分重视提高农村妇女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