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籍
同系列图书
相关图书

中国航天育种发展报告(1987~2021)

书   名: 中国航天育种发展报告(1987~2021)
英 文 名: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ACE BREEDING (1987-2021)
作   者:  刘纪原 谢华安 李闽榕 梁小虹 刘录祥
I S B N: 978-7-5228-0696-9
丛 书 名: 航天育种蓝皮书
关 键 词:  航天育种 空间诱变 航天搭载 太空辐射育种 空间生物学

中文摘要

在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不难发现,每一次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都有航天育种的身影。我国农业工作者、遗传育种学家和航天工作者携手在此领域已经耕耘了34年,航天育种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斐然。

国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建设、打赢中国种业翻身仗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亟待解决的种源“卡脖子”难题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值此契机,回顾和梳理航天育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业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是全球发展和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航天育种产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十多年来,我国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育种应用已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成果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科研工作者对航天育种理论和机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结提出了涉及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突变假设和理论。航天科研工作者与育种工作者一道构建了突变体筛选技术,发展出了多代混系连续选择与定向跟踪筛选技术、空间环境模拟及高效筛选技术、航天诱变高通量自动化基因组分型技术、植物全生育期工程化技术等空间诱变育种、分子精准育种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航天育种技术体系。在通过航天育种创制出的上万份种质资源新材料和育种新品系的基础上,培育出了上百种满足国家重大需求、适合地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农林牧渔新品种,为我国的国计民生和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

本书是对我国航天育种34年的发展总结,多位从事航天育种一线工作的资深专家分别从航天育种机理机制、遗传科研、技术装备、区域发展、育成品种、国外趋势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全书借助航天育种在主粮作物、蔬菜牧草、林木花卉、模式动物等众多实例中的生动应用和统计数据,对航天搭载空间诱变种质资源创新进行了阐述和说明,有助于读者对航天育种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书中部分涉及航天育种基础研究的专业数据和实验结果是首次公开发表,对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和掌握航天育种的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有着一定的启迪和帮助。报告就我国航天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对多年来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同时展现出的机遇进行了剖析,尤其是我国将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维系构筑在打赢种业翻身仗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上,凸显了种质资源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更加明确和肯定了航天育种的价值与作用。

尽管一些主粮作物新品种通过航天育种获得了突破,提升了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和水平,但国内长期所需的大豆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优质蔬菜种子仍需要大量进口。这些都亟待在自主种源上形成突破。随着航天育种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希望通过空间诱变获得突变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航天育种的搭载资源属于稀缺资源,长期紧张且难以满足国内各育种单位的需求。也正是因此,产生了一些矛盾,亟须归口管理和统筹安排。

报告提出,要和平利用空间技术为全人类造福,而航天育种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现、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幅与人口增长速度失衡的今天,总结航天育种经验有助于迎接全球重大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同时发展和促进航天育种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树立。

为科学准确地评价中国航天育种发展水平,报告提出了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和雏形,这些构想和雏形将在今后的调研统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完善。在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应通过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有效规范航天育种的发展,促进其有序健康、平稳持续地发展。

<<
>>

文章列表

总报告

技术篇

区域篇

专题篇

国际篇

评价篇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