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1~2022) | ||||
英 文 名: |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2021-2022) | ||||
作 者: | 张自然 刘霞辉 袁富华 张平 | ||||
I S B N: | 978-7-5228-0754-6 | ||||
丛 书 名: | 宏观经济蓝皮书 | ||||
关 键 词: | 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 低碳转型 |
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增速放缓,一个带给全球30多年经济扩张和低通货膨胀的全球化和平繁荣时代行将结束。本书总报告认为,面对国际冲突和疫情的持续冲击,中国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呈现出需求再次收缩、经济实际增长水平低于潜在增长水平等问题。同时,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步伐加快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造成的外部需求收缩,叠加东南亚国家制造业产能恢复和疫情对我国供应链的短期扰动制约着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要依靠外需来加速自身修复。乌克兰危机相关地缘政治问题的发酵、全球供应链调整和区域化组织不断建立,以及美欧等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和地区在夏季加息后信用收缩的持续影响,会不断挑战我国的长期发展。为了应对全球化叙事转变带来的长期挑战,中国需要积极以高水平的开放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振内需;利用制造优势推动自身和全球的绿色发展,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空间格局的绿色转型,推动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全球化冲击的影响;有效管控重点风险,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注重用好结构性政策,投资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AI和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中国经济加快数字化、绿色转型和新产业发展。
本书分报告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低碳转型篇。本部分从地级市层面实证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等路径,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认为在科技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的特大及超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传统基础设施较好的城市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经济仍需继续发展、资源禀赋约束着能源结构、就业结构错配等方面问题的挑战,应针对这些挑战精准施策,形成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新动力。第二部分,区域实践篇。本部分对“双碳”目标下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碳金融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围绕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分布式能源改造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做出了创新性探索。第三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前景篇。本部分从指数、分级和排名等方面对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22年的经济增长、增长潜力、政府效率、人民生活和环境质量五个一级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其“十四五”发展前景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尽管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性减速和2020年以来持续近三年的严重疫情的影响,中国30个省(区、市)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发展质量仍然得到了一定的稳固、恢复和提升。发展前景指数、经济增长指数、人民生活指数是西部地区改善情况优于东部、中部地区,环境质量指数是中部地区改善情况优于东部、西部地区,增长潜力指数和政府效率指数是东部地区改善情况优于中部、西部地区。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区域发展情况对比来看,除环境质量外,其他一级指标方面均是西部地区改善情况优于东部、中部地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受到了比发展中地区更为严重的影响,从而区域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但这种缩小却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我们所希望实现的共同富裕。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逐渐上升到较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