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 ||||
英 文 名: |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IN CHINA | ||||
作 者: | 苏宏伟 | ||||
I S B N: | 978-7-5201-9724-3 | ||||
丛 书 名: | |||||
关 键 词: |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区域市场 |
本书致力于研究省际经济发展质量存在差异的成因和影响,深入探讨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大多数国家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省份之间有大体一致的公共服务水平,以有效保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中美贸易摩擦、美国推动下的逆全球化等进一步加剧了这项挑战。当下,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而非自然资源。同样,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不高的地区很有可能掉队。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978~2018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4。90%。然而,过多的能源消耗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同时,根据差异衡量标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具体见第二章分析)。相对来讲,内陆省份落后于沿海地区,全国因此形成经济增长的两大地域组群:高收入、经济增长较快的沿海省份和低收入、经济增长较慢的内陆省份。
根据研究,地区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沿海省份因为地域便利,成为出口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其次,国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再次,个别地方政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市场分割;最后,教育水平地区差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分割,都加剧了区域差异。
第一章将超效率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相加特性结合,提出了以资本、劳动和能源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动态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了以要素生产率评价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新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国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度增长率持续为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始终呈现依赖技术进步的“单轮向下驱动模式”;第二,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绩效均处于下降状态,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降幅最大,生态全要素资本生产率降幅次之,生态全要素劳动生产率降幅最小,资本、劳动和能源成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滑的共同影响因素;第三,东南沿海和长江中游相比其他地区各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增长(相对较低的负增长)呈现显著的领先态势,总体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未有效改变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空间分布特征,地区差距和不平衡发展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充分条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扭转生态全要素技术水平持续下降趋势,以及激发生态全要素资本生产率、生态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和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增长潜力。
第二章对1999~2017年中国各省份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的价格扭曲进行测算,采用泰尔指数、全域Moran指数以及核密度函数模型分析了中国各地区资本、劳动和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的区域差距、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程度逐渐加剧,东北和黄河中游地区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增速最显著,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增速最缓;中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的区域差距较大且保持稳定,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的区域间差距显著超过区域内差距,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区域间差距呈缩小趋势,区域内差距呈扩大趋势;中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总体上表现为负向的空间集聚效应,效应水平围绕横轴呈倒U形变动;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在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的差距呈缩小趋势。第二,中国劳动要素价格扭曲程度逐渐加剧,西南地区劳动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最高,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区域差距呈缩小态势;中国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正向空间集聚效应,但效应水平持续降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分别呈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负相关性;劳动要素价格扭曲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的价格扭曲程度逐渐下降,区域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中值区域价格扭曲程度和区域间差距总体保持稳定。第三,中国能源价格扭曲程度呈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各区域能源价格扭曲指数按降序排列依次为黄河中游、东北、西南、长江中游、北部沿海、西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中国能源价格扭曲的区域差距呈现“扩大-缩小”的演进态势,区域间差距贡献度提高,区域内部差距贡献度持续下降;中国能源价格扭曲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能源价格扭曲高值的空间分布集中于东北、黄河中游、西北,能源价格扭曲低值集聚地区主要为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集聚区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第四,中国各地区能源价格扭曲动态演进趋势显示,高值地区和中值地区的能源价格扭曲指数可能进一步下降,区域间差距扩大,而低值地区的能源价格扭曲指数则可能进一步提高,区域间差距缩小。
第三章采用MES和非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分析要素替代弹性,考察在要素价格扭曲影响下技术进步对要素效率产生的影响,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劳动效率呈上升趋势,沿海地区的劳动效率显著超过内陆地区;中国各区域能源和资本对劳动要素普遍存在MES替代效应,劳动要素对能源和资本普遍存在MES互补效应;中国多数省份劳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应重点采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等措施,完善劳动要素市场化机制,发挥技术进步对劳动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将有限的政策资源用到劳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上,而不是在市场化改革尚未推进到位时,过度强调技术创新。第二,中国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能源效率高于其他区域;中国各区域劳动和资本对能源要素普遍存在MES互补效应,能源要素对劳动和资本普遍存在MES替代效应;中国多数省份能源市场化改革滞后,削弱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促进效应,仅仅依靠技术进步不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还需完善能源市场化机制。
第四章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致力于从企业层面来考察地方保护这种外部性制度安排如何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率。第一,市场分割与本地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较低强度的市场分割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而超过一定强度的市场分割则阻碍了企业绩效的提高;第二,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存在抑制作用,对促进本土企业绩效提升不具有可行性;第三,进一步采取替代变量和工具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本书的研究结论十分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