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 | ||||
英 文 名: | ANNUAL REPORT O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DEVELOPMENT (2022) | ||||
作 者: | 叶堂林 李国梁 | ||||
I S B N: | 978-7-5228-0252-7 | ||||
丛 书 名: | 京津冀蓝皮书 | ||||
关 键 词: | 京津冀 协同发展 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合组织、世界互联网大会、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全球治理平台和对话机制的重要政策议题。数字经济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技术变革的范畴,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发达国家正依托自身的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率先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在数字经济领域进行超前谋划和超前布局,有利于在未来阶段形成国家竞争新优势。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建设,2016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作为国家重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空间载体,数字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如何有效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同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本报告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理论、区位理论和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发现传统区位理论和治理理论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总报告中从理论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如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际需求找寻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在专题报告中对数字经济应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成效进行分析,同时探究数字经济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提升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围绕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解决路径。本报告由2个总报告、8个专题报告、3个区域报告共13个报告组成。
本报告的主要建树如下。
(1)对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京津冀实际情况找寻数字经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场景。研究发现:数字时代信息资源(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要素流通的时空约束,这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基础;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全流程优化京津冀原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区域协同治理平台;大数据可作为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新的共享资源,有助于缓解区域间在一些关键合作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从更广的视野出发考虑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数字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态整合能力,围绕数字经济可以衍生出多条创新链,为三地的创新协同提供融合载体;数字经济可以营造城乡无差别的虚拟消费场所,有效挖掘与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生产环节的柔性化变革,更好地匹配与适应需求侧变化,实现降本增效;数字经济模式有利于支撑全国碳交易市场构建,形成企业碳减排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2)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始终居东部三大城市群首位,北京优势地位显著;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2016~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数字技术服务业、数字应用服务业创新产出整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数字技术服务业实用新型专利数居首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京津冀城市群内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不均衡。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持续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水平;引导关键核心技术颠覆式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驱动作用;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优势,推进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加强数字技术方面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
(3)对京津冀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及区域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研究,具体通过构建超效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京津冀各地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同时通过构建全局Moran指数对城市群数字经济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群内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整体以京津为核心呈“核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技术进步推动京津两地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效率提升,技术改善成为河北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效率提升的主要方式;城市群内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效率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弱化,分布形态开始从“低低集聚”向“低高混合”演进。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数字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基础研究存在“短板”;数字经济区域创新环境发展不均衡,创新要素短缺;工业数字化转型放缓,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等。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突破数字经济关键技术,打造雄安新区数字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要素利用效率,深化数字经济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扶持战略性重点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双链”融合发展;积极建设国家实验室,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等。
(4)对数字经济平台型企业助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京津冀数字经济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京津冀的互联网平台经济空间发展均衡度明显提升,河北在规模及增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0~2020年河北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累计注册资本占城市群的比重提升了33。07个百分点;京津冀的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占全国的比重持续提升,天津和河北的重要制造业集聚区域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集聚态势显著。为了探究京津冀的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是否对区域产业发展效率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京津冀的平台型企业规模超过14。09亿元时,其对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京津冀的互联网平台发展速度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的互联网平台注册资本规模达到了门槛值,剩余城市的互联网平台发展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目前还难以通过本地的互联网平台显著地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效率提升。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头部平台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平台体系建设;实行差异化发展;推进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等等。
(5)对数字经济助推京津冀城市群消费升级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研究,并对京津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0年,京津冀三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同时三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速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购买力和消费意愿显著提升,具备消费升级的潜力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城镇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弹性的扩大效应大于农村地区,城乡之间的消费观念、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现实差异仍然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支持数字要素驱动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提升线上消费场景业态与品质;补齐京津冀范围内乡村地区的数字基建短板,为数字经济驱动消费潜力释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农村居民点的物流配送渠道建设,打通农村居民物流配送“最后几公里”,提升农村居民线上消费的便利度;等等。
(6)对构建京津冀“2+11”数字城市协同发展格局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研究,从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发展环境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体检”。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以引领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率先参照北京模式高标准建设一批数字城市先行示范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天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虽高于河北各城市,但与北京的差距依然显著,还未能有效充当起京津冀城市群范围内的第二个核心极点;河北各城市与京津两地存在数字经济发展鸿沟。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北京应继续推进全球数字标杆城市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对津冀两地的带动作用;天津应结合自身高端制造优势,围绕高端制造业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制造工厂,形成区域内第二个数字经济核心城市;河北应找准数字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重点投入建设资源补齐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等等。
(7)对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研究,通过选取国内典型的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具体从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和发展活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与国内典型城市相比,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国内领先位置,2020年,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杭州、重庆、广州、武汉、南京、青岛、宁波、天津;自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北京历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国内首位;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和活力具有领先优势,尤其是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北京数字经济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但结构有待优化;数字经济应用领域和数字要素驱动领域规模优势显著,但数字产品服务业尚有提升空间;北京的数据开放程度仍有待提升,在2020年16个省级行政单位排名中北京列第7位。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充分挖掘数字产品服务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潜力,优化数字经济产业结构;提升北京的数据开放程度;等等。
(8)对数字经济助推京津冀城市群低碳转型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研究,为了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内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否对碳排放量的减少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群内数字经济服务业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规模每提升1%,相应地,城市群内整体碳排放量下降3。047%,数字经济的推广应用对京津冀城市群碳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且碳排放呈现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特点,2020年河北碳排放量占京津冀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61%;京津冀的碳排放强度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传统产业的生产活动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强度较高。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快京津冀城市群数字技术协同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群数字技术与传统生产相融合,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借助数字技术整合区域碳交易市场;等等。
(9)对数字经济驱动京津冀绿色经济效率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研究,从要素结构重置、催生新业态、产业转型升级和降污减排四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在立足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核心—外围”格局、绿色经济效率“北京为核心、东高外围低”特征的现状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京津冀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过程具有时间维度上的倒“U”形特征和空间维度上的溢出效应;信息化、城镇化、财富积累、产业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内在关联,这些因素均显著影响京津冀的绿色经济效率。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京津冀地区政府支出、研发支出和技术创新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不足,尚未形成数字经济的产业链连接格局。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有序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构建京津冀数字经济链;加大绿色创新研发投入;扩大数字经济减排效应;等等。
(10)对数字经济推动京津冀政府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效率提升的路径进行研究,从数字治理角度分析京津冀政府数字治理现状,并从协同发展目标角度分析政府数字治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已编制出台相关规划;从职能机构设置的角度,三地先后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设置了新的数据管理职能机构;在政府线上服务平台建设方面,2019年,京津冀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区入驻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共有事项全程网办。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京津冀三地大数据管理部门行政位阶相对较低、行政职能相对单一、数字治理指挥联动能力受限;京津冀三地的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存在地域间的脱节现象,尚未形成支撑数据协同开放共享的连片发展格局。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建立京津冀政府数字治理的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京津冀一体化数据资源统筹机制;建立京津冀数字协作治理的监督评估机制;等等。
(11)对北京发展数字经济的进展及成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北京数字经济政策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先后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合规指引》等政策规划;北京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跑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工业数字化不断转型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新基建的引领作用下,5G建设实现提速,促使网络通信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动力强劲,许多传统的数字经济产业增速下降,新兴数字经济产业增速加快。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力和影响力不足;数字人才供给有待加大,全球高端数字人才集聚力有待提升。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依托“两区”建设大力提升北京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积极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数字经济企业;吸引集聚国内外数字经济相关人才;等等。
(12)对天津发展数字经济的进展及成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政策出台密度较大,先后出台《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十大专项行动”计划打包政策、《天津市人工智能“七链”精准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天津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数字经济平台建设持续完善,“以会兴业”对数字平台建设的促进效果显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已经在全市城镇和重点行业范围内实现5G全覆盖,移动宽带下载速率从全国的第11位跃居全国前3位;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9大特色优势产业;数字经济融合应用持续拓展,围绕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领域已成功打造188个应用场景。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数字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基础薄弱,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数字经济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前沿型人才和跨界融合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缺乏覆盖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数据系统,导致数据资源分散。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夯实关键技术支撑,尤其是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围绕具体的数字技术商业化项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立该项目的数字技术特别工作组,推动数字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注重数字经济类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引进与培育,立足天津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缺口领域建立柔性化的人才吸引政策;等等。
(13)对河北发展数字经济的进展及成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年来河北数字经济表现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产业数字化步伐明显加快,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2015年的49。2%提高到2020年的55。3%,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以上;数字试验区建设初具雏形,张家口、承德等地市大数据示范区初步建成,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政务平台建设基本形成,实现省、市、县和乡四级全覆盖,省级垂直系统与一体化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数字新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省11个地级市主城区、雄安新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数字经济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发展空间不均衡。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快构建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为载体的河北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体系;优化河北省内各城市间的数字经济产业分工格局,进一步提升石家庄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业态品质和区域影响力,依托张家口的绿色能源优势打造大数据绿色存储示范区,结合秦皇岛的康养产业打造大数据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等等。
本报告是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作者为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天津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本报告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21JCB056)、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资本、区域创新及创新效率的视角”(9212002)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的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