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赋能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变迁及激励机制 | ||||
英 文 名: | Enabling the Future:Research on Policy Changes and Motivate Mechanism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alents | ||||
作 者: | 郭哲 | ||||
I S B N: | 978-7-5201-8204-1 | ||||
丛 书 名: | 清华工程教育 | ||||
关 键 词: | 激励机制 科技人才 人才政策 |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的全球性竞争愈加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出系统性的科技人才战略或规划,从而有效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国际背景下,本书着重围绕两个核心内容展开研究: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变迁、建设成效、现实挑战和治理重构;二是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薄弱环节和研究重点——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设计。
首先,本书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回顾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从恢复调整、初步确立、转型完善、深化改革到全面建设等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并从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国际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总结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成效。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的科技人才政策变迁是由政府主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各项人才政策从计划、讨论到最终付诸实施,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相互影响与作用并逐步成熟的结果。同时,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范式可以得出,目前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主要制度缺陷正是政治逻辑的强制影响和学术逻辑、市场逻辑自身的消极应对共同耦合造成的。因此,未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建设的路径选择必须努力协调三种制度逻辑的关系,构建多种形式的强有力的中介组织来有效减少三种制度逻辑的直接矛盾与冲突。
其次,本书在从基于需求感的激励评价和基于工作状态的激励评价两个维度对我国科技人才的激励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了科技人才激励指标体系,发现其主要包括经济与物质报酬、组织制度因素、工作状态和个体职业发展等4个轴心性编码以及15个开放性编码。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判断矩阵并进行权重计算,结果显示,经济与物质报酬是科技人才激励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其次分别为个体职业发展、组织制度因素和工作状态。
最后,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从制度支撑、标准建设、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等四个方面总结其基本特征。进一步,本书提出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设计应该遵循的三种基本原则,并从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科技人才的职业和工作认同感、给予科技人才充分的支持和发挥空间,以及注重科技人才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优化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