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1) | ||||
英 文 名: |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 GRAND CANAL (2021) | ||||
作 者: | 吴欣 郑民德 裴一璞 吴金甲 | ||||
I S B N: | 978-7-5201-8777-0 | ||||
丛 书 名: |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 | ||||
关 键 词: | 生态环境 大运河 运河建设 |
本书是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共同推出的第四本中国大运河年度发展报告。本年度报告共涉及五方面内容,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建设内容和路径探讨;大运河生态环境建设,尤以黄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大运河文旅融合”的机遇与发展;大运河地区的交通运输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其他运河的运作状况与可资借鉴的建设经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本年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国家出台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在制度层面提供了公园建设的整体方案和基本原则。理论上,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建设经历了“从借鉴国家公园到首倡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兼具保护、传承、利用等多重功能和多元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千年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内容和目的上,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挖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和数字再现五大重点基础工程,基于多元属性打造综合性的空间体系,以最终形成具有国家性、公益性、文化性特征的公共文化空间系统和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大运河生态环境状况在本年度有所改善,但面临的困境亦难在短时期内得到破解。环境建设方面,黄运地区始终是一体存在的,作为地球上较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运环境治理应坚持景观整合下的田野、湖泊、植被的综合管理,用系统管理和源头管理的思维理顺、协调上下游、干支流的统一发展,尤其需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状态。
大运河“文旅融合”在本年度呈现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发展趋势,在“双效统一”基本要求之下,各地将文化保护作为基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文化和旅游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融合。针对文旅融合缺乏创意、技术手段较高但整体利用率低等问题,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需要在注重文化保护和发挥价值功能的同时,强调人文、生态和产业融合的协调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
本年度航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船舶运力持续增长、生产运行稳中有升、整体效能日益显现,但管理方式、运营结构、融合协调度等方面短板明显,对区域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足。运河区域城乡协同发展和城镇建设,是大运河在新时代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挖掘、梳理大运河文化资源、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非遗产业、建立地区城乡协同发展机制等既是目前城乡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是大运河的资源价值之所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运河,如里多运河、苏伊士运河、克拉运河的历史发展、功能价值、利用措施亦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作为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运河国家的桥梁,坐落于扬州的“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运河组织,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工作,对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及工作内容的梳理和介绍,既是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结,又是促进其建设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