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0) | ||||
英 文 名: |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2020) | ||||
作 者: | 宋俊华 | ||||
I S B N: | 978-7-5201-8377-2 | ||||
丛 书 名: | |||||
关 键 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理念 |
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概述2019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发展情况。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我国获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5周年,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
2019年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在保护中不断提高”“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等中国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化。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实施整体性保护,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等实践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展和经验积累,推进了非遗保护的现代治理,开展了“跨区域、跨行业”协调发展的探索,实施了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同时,非遗保护工作依然存在问题,面临挑战。非遗保护的机制、法律法规等不完善问题显现,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基层文化治理能力亟待加强,需加大力量培养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力。跨省区整合保护协调滞后,需深入推进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各地区非遗保护的良性互动。“非遗+旅游”仍处在早期阶段,需推动其有效衔接,提升非遗传承发展活力。跨界融合不足,需加强非遗数字传播,推动非遗产业升级转型。非遗学科建设薄弱,需促进非遗学术交流合作,构建非遗学科共同体。
第二部分为分题报告,在整体观照各门类非遗保护进程的同时,分题报告更注重揭示其趋势变化,探讨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2019年非遗十大门类的保护工作更加专业、更趋精准。民间文学类报告认为,出现了以影像记录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特点和趋势;通过“人类学影片”和非遗宣传片两种主要形式,使其从“被记录”到“被看到”。传统音乐类报告认为,该门类在传承人群培养方式上呈现出“个体性”与“群体性”兼顾的特征;在传播方面,针对非遗对象采取了不同的交流、传播、展示方式;在研究方面仍集中于音乐本体的研究。传统戏剧类报告建议推出新举措: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加强传统戏剧的文化交流;继续推进戏曲人才的学校教育;加强非遗语境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在传统戏剧与新媒体融合中应以传承人为本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加强传统戏剧网络空间治理。随着《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实施,曲艺类非遗保护出现了展演活跃、研究深入、曲艺生态建设受到重视、文旅融合带来传承新机遇、传播途径增加的局面,却也面临着创作萎缩、人才生态链脆弱、在新媒体时代“边缘化”的问题。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保护工作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海外传播发展、乡村振兴与本土传承保护、文化共治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美术类更注重弘扬当代价值,朝着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方向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营造。传统技艺类保护与经济扶贫相关联的政策导向,符合原本就内嵌于经济生活的传统技艺的生存需要规律;但须对传承人群意愿更加关注,制订相对个性化的保护方案。传统医药类报告认为,传统中医药从“被扶持”过渡到“传承发展”阶段,进入了传统医药智慧与现代医学科技、传统医药秘方与现代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时期。民俗类报告分析得出“实践”是本年度非遗保护的关键词,要求运用实践理念保护、利用和传承非遗,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检验;并通过乡村振兴中“黔桂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的个案研究,进行反思,提出民俗文化回归日常生活的方法路径。
第三部分为年度热点,选取了五个年度热点议题。《嵌入“治理”的中国非遗保护》一文,在梳理了国际及国内非遗标准性文件中治理精神的表述及其取向,评述了国内引入“治理”的非遗保护研究之后提出,以“中国之治”为前提,至少通过治理模式互动、治理主体互动等方式优化非遗保护治理,以非遗力量及其实践经验反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非遗保护——以非遗清单构成与名录体系建设为例》一文,探讨了大湾区内的“两种制度”在非遗领域的表现与影响。通过分析各方在非遗清单构成与名录体系建设方面的差异,发现制度差异不仅影响各方的非遗实践,亦使各方能在《公约》框架下,对非遗概念进行属地化的理解和定义,进而影响非遗保护制度的机理。这推动了各方的非遗保护进程,亦是大湾区内开展跨界协作的契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清徐葡萄综合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一文,论述了“清徐葡萄”作为同时具备农业遗产、文化景观和非遗的一项综合性遗产,是地方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全域旅游的重要资源,在推动清徐本地包容性社会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路径选择——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为例》文章通过个案研究,提出实用是非遗传承的内因。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应该重视非遗的民生价值,把激活内生动力作为非遗保护的重点,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文化引领,推动资源聚集,助力非遗产业发展,同时发展各主体间的竞合关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确保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非遗保护工作评估发展状况分析》一文,认为非遗保护工作的评估趋向全面化、评估体系制度化、评估方法多样化、第三方评估常态化和项目评估分类进行的趋势;通过对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的评估回访进行分析,建议对非遗保护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及评估后的效果进行反馈研究。
第四部分为大事记,整理了文化和旅游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2019年度非遗领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