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 | ||||
英 文 名: |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 ||||
作 者: | 王巧然 | ||||
I S B N: | 978-7-5201-7986-7 | ||||
丛 书 名: | |||||
关 键 词: | 城市化 低碳经济 集聚经济 碳排放效率 |
城市化是空间不均衡的一个极端事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中国快速城市化的40年,也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急剧增加的40年,如今,中国年均碳排放已居世界之首。如何在确保城市化继续推进的同时,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减轻碳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缓解国际社会对我国碳排放的舆论压力,破除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并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碳作为隐含在能源中的一种投入要素,其生产率能综合反映经济效率和环境质量,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标尺,提高碳排放效率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低碳式推进的关键。城市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集聚,理论上,城市化能够发挥集聚外部性从而改善生产要素(包括碳)的效率。但是实际上,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深受政策干预的影响,效率并非唯一的城市化动机;另一方面,碳作为隐含在能源中的非传统投入要素,与劳动、资本等传统投入要素相比,其市场化程度、定价机制和交易制度尚不完善,还具有很重的公共产品属性。鉴于此两点特殊性,经典集聚经济理论中关于“集聚-效率”关系和作用机制的解释是否依然适用于“城市化-碳排放效率”,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回顾现有文献,可知迄今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化-碳排放效率”关系机制、城市化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潜力以及城市化低碳式推进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空白。更是鲜有国内研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来剖析“集聚-效率”关系在“城市化-碳排放效率”问题上的变形与异化,几乎没有文献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效率提升的可能性。
因此,本书借鉴城市化阶段论和集聚经济理论,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和碳排放效率关系的阶段性效应,然后解构了城市化的本质,从集聚密度、集聚形式和集聚空间模式三个层面探究城市化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机制,最后评估了当前我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效果,拓展了低碳经济、集聚经济的相关理论,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本书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印证了城市化阶段理论,当城市化率低于75。4%的门槛值时,城市化发展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越过门槛值后,城市化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脱钩。这种非线性关系的根源在于城市化引发的两种效应,一是推动碳排放效率上升的“驱动效应”,来源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二是阻碍碳排放效率上升的“制动效应”,来源于拥挤效应和规模不经济。(2)我国区域间城市化发展的不均衡,是城市化阶段在空间层面的映射,各地区城市化和碳排放效率关系的差异,从空间层面再次证实了城市化对碳排放效率的阶段性效应。(3)从集聚的视角出发,“城市化-碳排放效率”的关系机制在整体上延续了传统集聚经济理论中对“集聚-效率”关系的解释,但也因为碳的特殊性在作用机制细节上表现出些许变异。具体地:①集聚密度层面,企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单要素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改善,但人口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仅对单要素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是因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相比于单要素碳排放效率,增加了对生产过程中要素替代的考虑;②集聚形式方面,城市化进程中专业化集聚产生马歇尔外部性,多样化集聚产生雅各布斯外部性,两种集聚外部性的发挥依赖企业集聚密度的大小,企业集聚的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升;③空间模式方面,城市规模和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化进程中集聚经济与拥挤效应权衡取舍的结果,是城市化与碳排放效率关系中重要的权变因素。城市规模方面,马歇尔外部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递增,而雅各布斯外部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当前我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出现了多样化集聚与城市规模的不匹配,阻碍了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城市空间形态方面,城市越紧凑,越有利于集聚外部性的发挥,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紧凑度还未越过产生拥挤效应的门槛,还处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阶段。(4)我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单要素碳排放效率,但尚未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提升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证据。
本书的实践启示是:低碳式城市化的实现需要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有效干预,城市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集聚外部性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效应,并辅以合适的政策干预以防止拥挤效应的发生,从而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本书的理论价值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1)测算了地级市层面的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细化了研究范围,提升了结论的可靠性,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的碳排放效率研究。(2)以碳排放效率作为低碳城市和绿色经济的标尺,兼顾了稳定碳排放量、保持经济增长、提升能源效率、发展减排技术和优化能源结构几个目标,比传统指标更加全面、综合。(3)在城市化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城市化对碳排放效率的阶段性效应,并从空间角度深化了这一构念。(4)将城市化解构为生产要素在报酬递增空间上的集聚,从集聚密度、集聚形式和集聚空间模式这三个层面出发,探究了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脉络,扩展了经典集聚经济学关于“集聚-效率”的解释,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集聚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并提升了结论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