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技术空间扩散与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 ||||
英 文 名: | RESEARCH ON SPATIAL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 ||||
作 者: | 程水红 | ||||
I S B N: | 978-7-5201-6420-7 | ||||
丛 书 名: | |||||
关 键 词: |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收敛性 新经济地理 技术空间扩散 |
经济快速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重要议题。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和长时间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和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意义重大。对于进入新发展时期的中国来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来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已构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省际技术空间扩散效应也正日益凸显。相较于科技创新的成本投入,技术空间扩散更能有效地缩小区际技术增长差距。同时,伴随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也成了中国吸收国际技术空间扩散的主要方式。而国内技术空间扩散与国际技术空间扩散已成为弥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技术扩散能使技术在经济和地理空间上不断地传播和应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因此,从技术空间扩散效应的测度入手,准确把握我国区域创新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创新技术扩散的现实状况,进而探究技术空间扩散与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传导效应,并提出提高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及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探讨如何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对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本书首先对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中国省际以及国际技术空间扩散效应,接着进一步考察了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作用机制,最后从地理距离、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相似度三个角度对技术空间扩散与经济增长收敛的阈值进行分析。本书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所示。
第一,中国各省区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技术空间扩散效应,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均显著为正,但它们的影响机制不尽相同。从总效应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的技术空间扩散效应略大于进口贸易方式,但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影响技术效率促进区域TFP增长,而进口贸易主要是通过对技术进步的正向溢出来使得本区域的TFP增长。
第二,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条件β收敛,且省际技术空间扩散将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对中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且该影响效应大于省际的技术空间扩散效应,而进口贸易形式的国际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将弱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态势。
第三,中国东部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中部地区则呈现发散态势,且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对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不尽相同。具体而言,省际技术空间扩散及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国际技术空间扩散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对东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并不稳定。中部各省区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呈现发散特征,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省际的技术空间扩散现象并不明显。中部各省区市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外商直接投资渠道及进口贸易渠道的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将弱化区域经济增长态势,各省区市在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及进口贸易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西部各省区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并且存在显著的技术空间扩散现象,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各省区市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外商直接投资渠道及进口贸易渠道的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将弱化区域经济增长态势。
第四,省际技术空间扩散存在1603。61公里的地理距离门槛,空间距离大于1603。61公里为技术空间扩散效应不显著区域,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的贡献不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空间扩散存在人力资本及R&D资本投入双重门槛效应,进口贸易的技术空间扩散存在产业结构相似度双重门槛效应。
本书主要的创新点有以下方面。研究视角方面,从技术空间扩散的视角来探讨经济增长收敛,拓宽了收敛性的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研究方法方面,从时空二维角度全面考察中国省区市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特征,将空间因素纳入技术扩散效应测度及技术扩散与经济增长收敛面板模型中,建立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对不同空间矩阵的设定所带来的回归结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提高中国技术空间扩散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证据。研究内容方面,对省际、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进口贸易三大渠道的技术空间扩散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检验,对技术扩散与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