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报告(2018) | ||||
英 文 名: | ANALYSIS REPORT ON CHINA HUMAN RESOURCE MARKET (2018) | ||||
作 者: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田永坡 余兴安 | ||||
I S B N: | 978-7-5201-3056-1 | ||||
丛 书 名: | 人力资源市场蓝皮书 | ||||
关 键 词: | 中国 研究报告 劳动力市场 人力资源 |
当前,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在供给与需求、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和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报告以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公布的宏观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市场主体发布的数据为基础,对上述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与需求。对2012~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大中型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近五年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总体看,近五年来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比率都保持在1以上,说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从求职人员类别看,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五年来都超过50%,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均超过30%。从行业需求来看,五年来八成以上的用人需求都集中在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从用人单位类别看,九成以上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年平均比重仅为0。67%,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年平均比重仅为2。46%。从岗位的技术等级看,在企业中各技术等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人力资源需求大于供给。
第二,人力资源的供需匹配结果。从全国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总体情况看,近几年全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国就业总人数基本稳定,并呈逐年缓慢上升态势。分城乡来看,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就业者逐渐向城市转移,城镇就业人数逐渐增加,乡村就业人数逐年递减,从2014年开始城镇就业人数超过乡村就业人数。从就业类型来看,城镇就业中,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在逐渐减少。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已形成“三二一”分布格局。从国民经济行业分就业人数看,在制造业、建筑业、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就业的城镇劳动者占比较高;从变化情况来看,除了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的就业人数平均增长率为负,其他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率均为正。近几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略有上升,但失业率较为稳定。从分地区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情况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近五年来都大于1,说明市场需求略大于市场供给。
第三,劳动者收入。总体来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稳步上升,但年平均工资增长率逐年下降,2014年年平均工资增速首次低于10%。分行业来看,行业间年平均工资差距较大,高低倍率接近4,不同行业年平均工资增速也存在一定差异。分单位性质来看,国有单位、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单位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对较高,其中外商投资单位平均工资最高;而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相对较高。
第四,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趋势。综合人口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趋势,未来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就业两极化更加凸显。就业形态更加多元。劳动力市场将出现更多的自我雇佣、灵活就业与弹性就业。工作时间缩短。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在未来5~10年,8小时很可能不再是主流的工作时间配置模式,或许一小时会成为一个基本单位。由于产业或服务的外包、众包及劳动力自身全球范围内流动,劳动力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范围更广、强度更大。劳动关系灵活化。劳动关系的形态及其调整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呈现市场化、制度化、群体化、国际化特征。教育变革更加迫切。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加异质化将会对劳动力供给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有序有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既是教育发展的机会,也是教育的责任。